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孙云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须以生活教育为本

孙云晓 中国德育 2023-08-28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负有积极主导的责任,尤其是要履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职责。当学校承担起如此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时,自然应该认真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服务。 

不必讳言,家庭教育忽视生活教育偏重学业成绩的倾向是存在的,而这正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严重误区。自1999年以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持续跟踪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一组稳定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而父母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存在,家庭教育中偏重知识教育的倾向未有根本改观,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国家才会以雷霆之力推行“双减”政策。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回应家长的关切,必须回答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苏州调查的结果特别耐人寻味。

2021年10月,苏州市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调查,将对50,826名八年级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同期实施的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匹配关联,从而探索和剖析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调查发现家庭早餐情况、学习空间和藏书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陪伴程度和榜样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有显著影响;父母共育、情感陪伴程度较高的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品质更好;家长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有显著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对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效能感、焦虑程度和满意度有显著影响。[1]

苏州的调查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成长与教育都是有规律的,家庭教育也是有规律的,只有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以生活教育为本。 

什么是家庭生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言简意赅的一句话抓住了家庭生活教育最为本质的内容,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而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长期以来,似乎多上课外班竞争高分数进名校被许多父母视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被卷入知识化的误区。之所以说是误区,是因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家庭的魅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正道,例如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对家庭生活教育的完整概括。

强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以生活教育为本,有三点理由。 



一、家庭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我们为什么都习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因为孩子的人生始于家庭,他们的一切发展都以家庭的影响为基础,其中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北京师范大学对18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2]这表明,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将温暖家庭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这深刻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依赖和对温暖家庭的期望。在调查中小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 

值得父母们反思的是,自己的家是温暖的吗?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3]。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算得上亲密关系?作为孩子最崇敬的榜样,父母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样的家庭与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还是苦难而单调的生活?这是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分水岭。毫无疑问,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相亲相爱的家人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而这正是家庭生活教育之要义。 



二、家庭生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虽然父母们普遍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引导方式却往往与目标背道而驰。家长口头禅往往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你都不用管。”这句有代表性的话一语道破症结所在。一个只知道学习不会生活不会关心他人的孩子,即使成为成绩优异的学霸,也难以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道德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和特征,如果缺乏生活实践,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立德树人需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德育规律。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说,“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道德既是生活的解释系统也是生活的目的系统。生活就是道德存在的依据,只有在生活中道德才会展示。因此,“道德教育要培养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须在丰富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上下功夫”[4]。 

其实,我们只要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便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让自己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也积累了珍贵的直接经验,而这恰恰是德行乃至价值观形成的坚实基础。审视今天的家庭教育,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的误区,如孩子做家务劳动太少、社会实践缺乏、关心他人不足等等,这些缺陷都是道德生成的障碍。甚至可以断言,一个在家庭里从来没有劳动岗位的孩子,要培养责任感很可能只是空想。《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三、家庭生活教育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之下,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完成教育现代化。就人的成长而言,既需要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教育,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和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为什么强调家庭生活教育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呢?因为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生活教育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这也是党和国家及全社会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缘由。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设计了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显然,学校在协同育人中发挥着牵头的关键作用。学校积极主导是承担引领方向并有力推进的重要责任,并非以领导者的身份去面对家庭和社会,而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协同和引领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积极主导协同育人最需要把握的就是方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引领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不同的育人机制,并且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自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却是教育的迫切需要。

党和国家赋予学校如此神圣的职责,一是学校是代表国家实施教育的专业机构,二是学校是具有凝聚力的教育机构。许多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证实,父母们最信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就是学校。问题在于,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特别需要警惕学校化和知识化倾向,而要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始终以生活教育为本。实际上,教育部门和学校指导生活教育是具有许多优势的。2022年新学年开始,教育部推出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都要学会做饭、洗衣和清洁卫生等生活技能,这项改革有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也是以知识教育推动生活教育的有力举措。苏州市科技城实验小学推出二十四节气课程,坚持在学生父母中培训家庭教育“陪育师”,有效带动了家庭生活教育,其经验得到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的推荐。其实,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如果注意发现和推荐家庭生活教育的好经验,多让优秀父母介绍经验,完全有可能引领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实践证明,生活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源头活水,更是孩子成长的理想沃土,自然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简而言之,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这值得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云 ,罗强 .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学生学业质量——基于苏州市初中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22(35):34-40. 

[2][3]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EB/OL].[2023-03-15].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9/t20180927_1237129.html. 

[4]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3-7.  

◆  ◆  ◆  ◆  ◆  

 

【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中国德育》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刘烨】

【中国德育新媒体中心】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3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